English

摸摸中国文化娱乐业的“家底”

1998-05-07 来源:光明日报 姚涵 刘强 我有话说

中国文化市场的兴起,是从文化娱乐业开始的,1979年的第一个音乐茶座出现,使文化市场的概念渐入人们的头脑。经过10余年的发展,歌厅、舞厅、卡拉OK和电子游戏已经成为百姓日常休闲娱乐的方式。

自1995年文化市场进行普查和统计以来,对文化娱乐业的发展轨迹有了更加科学和更加实际的考察。从中,我们可以看到娱乐业在文化市场中发展的动态。

1995年至1997年,文化娱乐业的总体发展是呈平稳起落的态势。在对机构数、从业人员、固定资产原值、主营收入、经营利润、上缴各种税金及创造的增加值等七项主要指标的统计分析中,可以得出此项结论。这种局面的出现,一方面是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得力,过去出现的一轰而起、一拥而上的排浪式增长的现象基本绝迹。如在1996年对电子游戏机赌博的打击,出台了加强管理等措施,不光使赌博现象得到抑制,而且在总量控制上产生了一定的成效。另一方面,文化娱乐业在经过10余年的发展,市场的表层覆盖率基本饱满,传统娱乐项目,如歌舞厅、卡拉OK厅、电子游戏机等,已成为民众经常性的常规的娱乐方式。

从数量、从业人员、主营收入、经营利润、上缴税金及增加值等诸项指标占全行业的比例可以看出,文化娱乐业仍然成为文化市场主导性行业。特别是它所创造的增加值,对国民经济贡献的份额,每年均占全行业的85%以上,其发展规模,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都居全行业领先地位。它在文化市场的主体作用在一段时期内,不会发生质的改变,其市场前景仍将广阔。

在推进中国第三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中,文化娱乐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。它所吸纳的就业人员1995年为88.3万人,1996年为88.7万人,1997年为94万人。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人员的分流,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员进入文化娱乐业。

文化娱乐业的家底已接近400个亿,固定资产原值逐年都在递增,占文化市场全行业的93%,业已具备了产业的规模。但资产结构素质相对不高,规模经济的结构尚未成为主流,小、散、差等现象相当普遍,这对文化娱乐业在市场运行中的秩序,是一种干扰,不利于文化娱乐业的良性循环。

文化娱乐业所具有的市场特性,以及与社会经济生活休戚相关表明,文化娱乐活动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晴雨表。如1997年的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,对豪华消费的打击,反腐败力度的加强,对公款消费的抑制等,都使文化娱乐业一度出现的泡沫式的繁荣,回落到正常的状态。

文化娱乐业大众化的趋势渐显强势。虽然1997年与1996年相比,整个文化娱乐业在总量、从业人员的数额都在增长的情况下,但在主营营业收入、经营利润却分别下降了21%和13.1%。其平均利润率的下降,一方面表明,娱乐市场竞争力的加强;另一方面也可看出,消费水平的下滑,要求文化娱乐市场更加大众化的呼声日益强烈。

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,文化娱乐业在文化市场中仍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,社会投资对文化娱乐业的信心仍持乐观态度,它仍是市场的一个增长点。因此,强化对文化娱乐产业的研究,提高其市场结构素质,是文化娱乐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